| 师资力量 |
义务植树宿营地贵南县委宣传部供图以前种树时群众们带的炊具各个时期的照片2019年9月,来到木格滩沙漠,沙障已经将黄沙牢牢束缚茫曲镇的孩子们在木格滩植树2019年9月,来到木格滩时,沙障里的柠条已经冒出了点点新绿学生在黄沙头沙漠植树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栾雨嘉摄每一座城镇都有自己的色彩特征。以前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曾是一个被风沙裹挟的城,曾是一个没有色彩的城。也是一个努力回忆一下,张开嘴仿佛就能咂摸出沙子味道的城。9月5日,记者来到黄沙头沙漠公园,站在高21米的观景台上向远处眺望,满眼是蓊蓊郁郁、苍翠欲滴的植物,杨树、乌柳、柠条、披碱草等植物已经牢牢抓住了沙丘。
墨绿、新绿、碧绿、嫩绿汇聚成一条绿色的生命之河,随风律动的枝条、叶子犹如簇簇浪花,起伏着、奔涌着向沙漠腹地汩汩流淌。夏日的焦躁在这里缓解,琐碎在这里散释,心灵在这里舒展。
从1996年起,在长达23年的治沙历程中,贵南儿女用三种色彩让这座县城收了脾气、变了颜色,改了表情、换了心境。如今,这座城镇有一抹清新之绿。
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从零星之绿到绿染沙岗,风沙里孕育出“活力贵南”“希望贵南”。这座城镇有一片赤诚之红。
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身先士卒投入到治沙事业,将贵南治沙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将泪滴、心血化为绿波。风沙里淬炼出初心和使命、责任和担当。这座城镇有一缕闪耀之金。
从防沙、治沙到慧眼识“沙”、用沙,风沙里迸出激昂、托起机遇。这几种色彩,不仅是贵南儿女对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也是人类为大地为自然的献礼!城镇里再现绿洲与繁华走进贵南县黄沙头沙漠公园的防沙治沙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星罗棋布的地形地貌沙盘。一圈圈用不同颜色的彩灯包围起来的区域、一张张代表城镇、乡村地点的指示牌、一条条起伏的山脉和不停闪烁着蓝灯的河流直观展示着贵南县的沙漠分布、不同时期的治沙成果。
在全县总面积664933.3公顷的土地中,沙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28000公顷,占据了县域总面积的34.2%。在沙盘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沙化的区域以木格滩沙漠为主体,不断向四周辐射、扩展。贵南的城镇、房屋则环绕分布在沙漠周围,紧紧与沙漠相拥。
从沙盘上还可看见在木格滩沙漠附近摆放着写有“马场一分场”等字样的指示牌。贵南县自然资源局技术员同时也是纪念馆的讲解员李晓敏介绍说,木格滩沙漠在以前并非是不毛之地。
这里一度水草丰美,“风吹草低见牛羊”。在战争年代,还被作为驯马场使用。由于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木格滩变成了沙漠。李晓敏指着木格滩沙漠向东南方向的延伸区域说:“从上世纪中期以前,木格滩沙漠每年以10米到15米的速度向东南肆意蔓延,形成了这块南北约长20公里,东西约宽3.5公里,面积达6666.67公顷的沙漠。
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黄沙头’。原先没有‘黄沙头’这个叫法,但是随着木格滩的沙化情况越来越严重,沙子往东南方向越吹越多,慢慢地黄沙堆积起来,人们便给此地取名‘黄沙头’。
”黄沙头旁边是一条从西宁到久治的重要交通要道,原先这里往来车马、行人络绎不绝,有饭馆、商铺,是供人们歇脚的驿站。“由于黄沙的侵吞,以至于在这条公路上行车看不见路,汽车时不时陷入沙里动弹不得,在这段行车特别危险。
”今年52岁的原贵南县自然资源局防沙治沙项目办公室主任蒋志云回忆道。随后,“门前冷落鞍马稀”,只剩荒凉与孤寂。除此之外,黄沙还吞噬着农牧民的耕地和草场。
风沙肆虐,土地沙化,牛羊无食可吃,也经常在风沙里走丢。农牧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将自己的房屋扔下,背起帐篷、赶着牲畜,朝茫拉河上游迁徙,寻找水源、牧草充沛之地。黄沙头给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他们意识到,如果任由黄沙肆虐,将会危及整个贵南县城。
因此,从1996年开始,贵南县历届党委和政府坚持“生态立县、生态兴县”发展战略,将黄沙头及木格滩周边治沙造林列入全县沙漠化治理的重点区域和头等大事,组织并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官兵、僧侣等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2003年到2005年期间,2000余人在黄沙头种下2333.33公顷的树木。仅仅三年时间,黄沙头沙漠治理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如今,由于黄沙头生态恢复越来越好,黄沙头周边又兴起了许多商店、饭馆。曾经搬离的农牧民又全部搬回去了。
而且贵南县森多镇镇政府也搬到了黄沙头。黄沙头人气更足了,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再度拥有了繁华与活力。治沙历史中的变与不变一部治沙史就是一部红色且充满艰辛的历史。
风沙里有热血也有使命。在防沙治沙纪念馆的墙壁上,悬挂着不同时期贵南人民在黄沙头、木格滩植树的照片,向人们无声诉说着当年热火朝天治沙的情景。由于年代的久远,取景大多为全景,有些照片是黑白的、模糊的。
这些照片上的人们只有两种姿态,不是正在植树就是在去植树的路上。看不到表情与正脸,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只有犹如父母抱起襁褓中的婴孩那般小心翼翼植树的动作,只有义无反顾、无怨无悔走向茫茫大漠深处的背影。从1996年起,蒋志云开始担任黄沙头防沙治沙项目的工作,也是主要负责人。
展馆里摆放的蒸笼、油桶、水缸、行军床、铁锹、凿犁、马鞍等这些物件,也跟随他的记忆变得鲜活起来。蒋志云说:“那时,我们从4月中旬开始种树,在沙漠里住一个月。我们带好帐篷、做饭的家什就出发了。将帐篷搭建在沙漠边缘,靠人和马、骡子、牦牛将树苗背进沙漠腹地。
一个人背着50公斤的树苗在沙漠里走4公里才能到达植树点。在沙漠里走路非常沉重,走一步滑两步,背上两趟天就黑了。
”“不刮风的时候,就随便炒几个菜。刮大风时,连饭都做不成,也不敢掀锅,一掀锅里面全是沙子。
经常喝凉水,吃干馍、糌粑就沙子。”他说。就这样,黄沙头的沙漠基本被巩固住了。
今年44岁的茫曲镇沙拉村党支部书记安永胜说:“后来我们意识到,黄沙头的沙子从木格滩吹来,单纯治理黄沙头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从2011年开始,我们沙拉村党支部开始动员全体村民在木格滩义务种植柠条,与此同时,我们也是茫曲镇的11个村里最先动员村民义务植树的。”“每户交260元钱由党支部统一购买树苗,用彩旗划分好区域后以社为单位开始种树。
从4月份开始,我们带上尕帐篷、尕壶壶在木格滩上一住就是十几天,要用木桶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背水喝,刮大风不敢生火,唯恐引起火灾。”沙拉村村委会主任何克峰说。安永胜说:“2011年种植完柠条后封山育林了5年,直到2017年,我们村专门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又开始在木格滩种植白杨树。
茫曲镇的其他10个村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参与进来的。记得那时,沙漠里经常刮七、八级大风,能见度只有10米,人站都站不稳!还要在70度以上的坡面上种树、安装网围栏。村‘两委’班子要带头干苦活、累活,为群众做好表率。
没有团结的领导班子,就没有团结的群众。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党员带头干,群众才会跟着干。”无论是在黄沙头还是在木格滩,群众的生活环境变好了,由漫漫黄沙变得充满绿意。
“我们种下的白杨已经长到3米高了!”何克峰说。树木的品种多了,种树技术更加科学、规范了,以及不断创新造林模式,树的成活率也提高了。从1996年单一的杨柳插杆到2007年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再到2017年加入工程固沙措施。
在工程固沙方面,经历了砾石固沙、黏土沙障、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固沙,最终选择了成本较低、耐腐蚀、柔韧性强的水稻草固沙。并且水稻草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3—5年侵蚀、腐化后成为天然的有机肥料。如今又增加了雨季直播和容器育苗等新手段。
种树的交通工具变了,道路也更加宽阔、畅通无阻了。原先村民们将树苗运送到植树地点都是使用手扶拖拉机或者人力,现在全都用上了大货车,为村民们种树提供了极大便利。是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而未曾改变的是群众对党的信仰,是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跟党走的决心,是在沙漠里播撒敬畏自然、敬畏天地的种子,是弘扬艰苦奋斗、一代接着一代干的贵南治沙精神。沙漠里“长”出金色机遇随着防沙、治沙工程的不断推进,贵南县还将植树造林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为当地贫困户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走进木格滩,看见的是一方格一方格的沙障整齐排列在沙漠上。爬上沙漠的制高点向远望去,沙障犹如在天地间铺开的密网,将黄沙束缚在怀。每一个小格子里,种子呈“L”型播撒,今年六月份种下的沙蒿和柠条则从沙里探出了绿绿的小脑袋,惹人怜爱。今年30岁的海北世通农牧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马成骁介绍,这属于木格滩2019年度沙漠化土地治理项目,公司承包的是第14标段。
马成骁说:“沙漠地区不能进行机械化作业,只能靠人工铺沙障、种树、管护等。我们吸纳的员工95%都是贵南本地农民和贫困户。每个标段的人数是150人左右,每人每天工资是160元。
”“现在木格滩治理取得了很大成效。风沙小了,雨水多了。年降水量从2005年的200毫米至300毫米增加到2018年的800毫米。沙漠里还总是能见到狼、沙狐、兔子、野鸡、旱獭等动物。
这里还经常有老鹰在空中盘旋。老鹰是居于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这说明这里的生物链越来越完整,生态得到极大改善。
”他说道。除此之外,贵南当地人能够在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中窥见商机,顺势而为。
芒曲镇加土乎村的村委会主任冯文明就是其中一个。2005年,同村的村民种小麦、青稞、油菜等庄稼,但他却选择在自己家的2公顷地里种了云杉和乌柳。村民们都觉得不解,田地的地理位置好,而且还有一个浇灌渠,好好种地不好吗?冯文明说:“村民们都说我们家的那点家业迟早要败在我手上。”但冯文明自有他的道理。
既然贵南县治沙工程这么重要,那必然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苗木的需求,而种植苗木本身也为治沙做了贡献。冯文明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他的树苗就开始卖钱了。如果种庄稼,每0.066公顷的土地一年收入是300元,而种乌柳,收入达到3000元。
他说:“就是从2009年开始,我开始给木格滩、黄沙头以及县城周边提供树苗,已经连续提供了11年。每年平均提供25万株苗木,年平均利润可达到20万元。
今年,我的云杉卖了2000多株,纯收入20万元,乌柳卖了40多万株,纯收入30万元。”另外,从2005年开始,他的苗圃为本村达玉村以及周边村子的村民、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有些年纪大的、腿脚不灵便的村民可以就近务工,在地里锄草、施肥、浇水等,每人一天可赚得110元的工资。
冯文明颇感欣慰:“原来说过我的村民现在一见我就对我竖起大拇指!”黄沙头沙化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后,也为黄沙头国家沙漠公园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思想随之活络的贵南人民也开始考虑如何依托“沙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从而带动经济发展,为实现人民群众的高质量、高品质生活打下基础。贵南县自然资源局局长索贝说:“我们将在大力开展防沙治沙的基础上和对沙漠生态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对沙漠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同时通过宣传、科普、游憩休闲等活动开展沙漠生态文化建设,实现沙漠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协调发展。
通过黄沙头国家沙漠公园的建设对贵南县生态文明建设及旅游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记者栾雨嘉)。
本文来源:必赢|bwin-www.128me.com